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祝融号发现火星近期水活动迹象 可供未来载人火

来源: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5-13 02:3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刘洋研究员和合作者通过对祝融号火星表面成分探测器获取的短波红外光谱和导航与地形相机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了一种形貌上类似沉积岩的岩石类型--板状的亮色岩石。这些板状岩石

刘洋研究员和合作者通过对祝融号火星表面成分探测器获取的短波红外光谱和导航与地形相机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了一种形貌上类似沉积岩的岩石类型--板状的亮色岩石。这些板状岩石通常部分被灰尘和土壤覆盖,显示出剥落的表面,表明受到热应力和风成作用的物理风化。研究人员利用短波红外光谱在这些亮色板状岩石中探测到了之前轨道数据在该区域没有识别到的含水矿物,这些光谱具有~1.9μm和~2.2μm吸收特征,推测其为含水硅或含水硫酸盐。

记者今天从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获悉,该中心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洋研究员团队利用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祝融号火星车获取的短波红外光谱和导航与地形相机数据,在着陆区发现了岩化的板状硬壳层,通过分析光谱数据发现,这些类似沉积岩的板状硬壳层富含含水硫酸盐等矿物。研究团队推断,这些富含硫酸盐的硬壳层可能是由地下水涌溢或者毛细作用蒸发结晶出的盐类矿物胶结了火星土壤后经岩化作用形成,这标志着祝融号实现了国际上首次利用巡视器上的短波红外光谱仪在火星原位探测到含水矿物。

祝融号火星车着陆区位于经历了重塑事件的年轻亚马逊纪地层上,已有的研究认为火星在亚马逊纪时期气候寒冷干燥,液态水活动的范围和程度极其有限。祝融号在地质年代较为年轻的着陆区发现水活动的迹象表明,亚马逊纪时期的火星水圈可能比以往认为的更加活跃。这一发现对理解火星的气候环境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该成果于5月11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 Science Advances上。

该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 Advances》上,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是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刘洋研究员。该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行星科学B类先导专项、民用航空航天技术预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攀登计划”等的支持。

研究团队提出一种形成机制是,沉积期前的土壤风化层在富含盐类的地下水上升或渗透期间经历了胶结和岩化作用,形成了观察到的板状岩石。盐类胶结物从毛细孔隙或靠近潜水面的地下水中沉淀,发生活跃的蒸发和聚集。地下水位的间歇性波动可能会使硬壳进一步增厚,并形成层状结构。随后覆盖在硬壳上的表土受到侵蚀作用流失,使得抗侵蚀的硬壳层暴露了出来。

研究团队认为,这些亮色岩石与海盗一号火星着陆器原位观察到的破碎岩石在形貌上相似,是一层本地发育的硬壳。但海盗一号着陆区的硬壳层相对脆薄,可能是由大气中的水汽长期和火星表面土壤相互作用胶结形成。祝融号着陆点的硬壳似乎更耐侵蚀,并在周围松散的土壤中形成厚层,这需要大量的液态水,而单靠大气中的水蒸气无法形成。同时研究发现着陆区不存在明显的地表径流或河道留下的痕迹,而且巡视路线周围并未发现由水体蒸发形成的蓬松松脆的表面和盐霜残留物,从而排除了表面大规模水体活动的可能。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5月12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在火星累计行驶近2千米,祝融号迎来重要科研进展:发现火星近期水活动迹象。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A)“祝融号”着陆点地貌图。(B)“祝融号”巡视路线图。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搭载的祝融号火星车于2021年5月15日成功着陆于乌托邦平原南部区域,首次在火星上留下了中国印记。截至目前,祝融号火星车已经在火星北部低地的乌托邦平原区域行驶1年,累计行驶近2千米,获得了大量宝贵的科学探测数据。

导航相机全景图短波红外光谱与实验室光谱的比较。

研究团队认为,已有的撞击坑定年工作显示,着陆区位于经过了后期重塑事件的亚马逊纪地层,是火星地质年代几个主要阶段(前诺亚纪、诺亚纪、西方纪和亚马逊纪)的末期,气候已经从以前的暖湿变为以寒冷干旱为主。轨道遥感数据分析显示,着陆点周围分布的多种地貌特征指示乌托邦平原曾经可能存在大量的挥发分。但受限于空间分辨率和覆盖率,轨道遥感数据并没有在着陆区附近发现含水矿物,这为此类地貌的形成机制和该地区水活动的性质带来了诸多疑问。

祝融着陆区富含硫酸盐的岩化硬壳形成过程示意图。

祝融号火星车的发现表明,火星在亚马逊纪时期的水活动可能比以前认为的更加活跃。祝融号着陆区(以及火星北部平原的广泛区域)可能含有大量以含水矿物形式存在的可利用水,可供未来载人火星探测的原位资源利用。

文章来源:《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网址: http://www.gpxygpfxzz.cn/zonghexinwen/2022/0513/546.html



上一篇:祝融号发现火星近期水活动迹象
下一篇:科学家正制定非破坏性分析策略 保护研究“毅力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投稿 |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编辑部|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版面费 |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论文发表 |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